“教育本质是生活。”

来源|多知网

作者|王上

图片来源|受访者

临近2022年新春还有两天的时候,位于深圳的知了知道社区书店在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养育一个孩子”,下联是“需要一座村庄”,横联是“知了知道”。

知了知道创始人江志勇坐在书店,拿起写着“求知若渴”的纸杯,泡了一杯茶,看着书店里的顾客,以及门外来往的人。这时经过一个妈妈带着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,哥哥骑着两个角的小踏车,在后面大喊:“妈妈,我想进去看书”!这正是江志勇乐于看到的情景。平日里,进书店的人会更多,他们可以在这里读书,参加活动,玩木作手工,听阅读指导师的读书分享,做作业等。

作为教育综合体的一名老兵,2020年,江志勇将目光瞄准了社区,并拓展了一个新的模式,更像是教育综合体的“变体”,只是前端成了社区书店,运营变得更重了。

当前,知了知道以成长学苑为核心,以知了知道社区书店为流量入口,拥有知了成长多元托班、知了营地游学、知了创智市场营销平台、知好课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等发展模块,集“自营+联营”多元素质成长中心、在线运营系统研发、市场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文教服务公司。

江志勇信奉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“教育即生活”,希望通过综合性的服务构建一个受教育的场所,就像一座知识的“村庄”。当前,知了知道已在大湾区(深圳、东莞)、厦门等地成功开办多家知了知道成长学苑。

“我是线下教育坚定的实践者和拥护者,因为人的尺度不可替代,人的成长规律不可替代。我们想构建的本质是生活,鼓励家庭共同成长。”江志勇说道。

01

“社区就是村口的那一棵大榕树”

江志勇喜欢线下的空间,在深圳大学念完建筑学士,又念完城市规划硕士后,毕业十余年来,从建筑设计到任职政府规土部门,到地产公司、到创业城市更新咨询公司、空间运营公司再到教育综合体,他非常了解“线下”的价值。

在做教育综合体同学都荟的时候,江志勇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线下商场和社区提供教育资源。后来同学都荟从深圳拓展到全国,这个过程中江志勇对教育科技的理解越来越深入,对社区也越来越认同。

基于10余年教育综合体的经验,知了知道在创立之初,便是“海陆空”的三位一体作战策略。通过线上线下、场内场外的运营,为B端机构提供场地、获客、系统、会员多重赋能。

其中,线上指的是知了知道的后台系统、社群互动、直播好课、线上打卡等不同方式,线下即成长学苑的空间;场内则是线下空间(如书店、托班),场外则是户外的营地游学活动;工作日孩子们可以在书店看书、做手工、参加读书活动等,还可以在托班完成作业,周六日可以参加户外活动。背后都是知了知道提供运营支撑。

在当前的运营体系下,知了知道有“书店+自营+联营”三个拓展板块,纯书店的面积大于200平米,辅助功能如托班、剧场、茶艺、花艺、瑜伽等可以增加300-500平方米,素养成长的联营板块可以增加500-1000平方米。

知了知道的定位是“教育主题的社区邻里中心”,聚焦“社区目的空间”,在江志勇设定“村庄”聚集了三要素:一定的集中的地域、共同的纽带以及交往的人群。

从同学都荟再到知了知道,江志勇笃定做线下要在人群密集的地区,而商场和社区也一定是人流量大的地区,只是社区更像是一个熟人社会,更容易做用户黏性。这就决定了知了知道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居住密度、家庭成员的结构以及“社区感”。

在江志勇看来,社区就是村口的那一棵大榕树,它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寄托,社区的人群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共同成长。

知了知道想输出的核心价值是“高质量的家庭陪伴”,不只是服务孩子,也服务爸爸妈妈以及他们的长辈们,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都有“被陪伴的需求”。因此,各个年龄段都是知了知道的用户。

而之所以选择用“教育”去切入,则是江志勇认为,教育能够联动60%以上的家庭高频刚需消费经济。

02

“书店仅仅是一个入口”

以“知了知道”为主体品牌,社区书店仅仅是一个入口,背后是一整套的文化教育服务体系。

当前,知了知道形成了三大部分:

第一部分是知了知道成长学苑,包含自营的“知了知道社区书店”、“知了成长多元托班”以及联营的艺术、语言、体育、科技等的素质成长项目,它们共同组成了线下的素质成长中心。

知了知道社区书店是“素质成长中心”的会员中心和流量入口,应该发挥“前台”的功能,直接服务C端客户,了解客户的需求,并积极匹配这些需求。

知了知道社区书店可以说是一个新型的学习中心,采用会员制,但是对非会员也会开放。书店配有客户服务、成长顾问、市场拓展、活动策划等人,一般标配是3-4人,同时,总部会给予系统化的支持。

联营的项目均为素质教育类的,知了知道会在进入标准上严格把关,会选择优质的,可延展性和持续性强的项目,最好是亲子类的,家庭能够共同参与。最近,知了知道社区书店比较火的课程有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光影剧《老鼠嫁女》,配合这部光影剧也会讲相关的书籍;针对高年级的孩子以及家长会讲何帆的《变量》。

最初书店的模式探索上遇到了很多困难。比如,对书店究竟是完全开放的还是仅限会员的?在这个问题上知了知道创始团队进行了激烈探讨。

一方认为,既然提供了高服务,为了维持高水准,应该仅对会员开放,哪怕会员费降低一些。

另一方则认为,社区是书店的土壤,必须是开放的,书店不是会所。团队酷爱读书的首席学习官气愤大喊“我爱书,但只要你书店不开放,再好的书我也不来!”而且,作为素养中心的入口,必须满足家长学员的通行需求,而不是要求必须先给书店付费。

这涉及到线上系统、书店和成长学苑的布局流线等一系列问题,江志勇对此思考了整整一个晚上。

“‘形’不重要,‘神’更重要!”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给了江志勇这样的建议。“社区学习中心如果仅仅是空间只解决表面的问题,里面与商户、用户、学校、社区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”江志勇最终通过综合一些在线教育、线上O2O等品牌创始人的经验得出来结论。

随即,江志勇决定社区书店是开放而灵活的,既要与社区无边界互动,也要满足局部群体的个性化需求。

于是,知了知道社区书店形成了“把会员书店的入口流线靠边,设计灵活的书柜组成半封闭的空间,三楼则是专项功能空间(比如托班)”这样一种格局。只是,这更需要在后期运营上下功夫。

在图书的选择上,知了知道社区书店的原则是在优质的前提下,“爸妈的书管够,孩子的书管好”。在采购图书的册数上也有过纠结。有人调研测算说一个书店至少要配2万册图书,不过,江志勇决定只采购6000册。江志勇跟团队解释:“书店是大家的书店,是社区的书店,大部分的书应该由会员们来推荐,慢慢的增补,才能成为‘大家的书店’。”

这是说让大家都有参与感,客户选书,书店采购,客户借还,然后分享给其他小伙伴,“分享”是书店的主旋律之一。

学建筑的江志勇喜欢老子说过的:“凿户牅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。无之以为用。”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对于书店来讲,书店“留有想象力”更能体现价值,这让使用者们来畅想,来播种、浇灌,最终长成“家门口的大树”。

第二部分是知好课素质平台,知好课平台与国有银行合作,已完成对培训资金的合规监管。通过资金监管的信用背书,帮助入驻的合规培训机构提高品牌公信度,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心的保障。

在“双减”之前,知好课素质平台就已经推出资金监管体系。在江志勇看来,这样才能保证自营与联营以及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利益。

当前,知了知道的在线运营系统既包含图书借阅体系、会员体系,还有第三方运营体系。逐步构建起教育资源集聚、家长孩子放心、深入社区贴近用户、具有一定规模线上文教服务综合平台。

第三部分是知好客地推团队,这是自建的一线市场与销售团队,给联营的机构专属的课程管家服务。

03

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的流程,为全国扩张打基础

不少开线下店的会怀揣一个全国梦,知了知道就是如此。不过,江志勇说:“现阶段并不着急扩张,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打磨产品力,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的流程。”

未来,知了知道一定会从大湾区走出去。江志勇有过将同学都荟从深圳拓展到全国的经验,有路径依赖,他对知了知道的跨地域运营充满有信心。在江志勇看来,知了知道的模式甚至更适合二三线城市,因为那些城市更需要一个社区文教服务公司。

江志勇所构建的综合性社区文教服务公司更像是教育综合体的创新,有自营也有联营,“看起来松散其实很牢固,对家长来说,总有一个项目是适合他的。”江志勇说道。

这背后非常需要运营的支撑,这其实并不容易做。当前,知了知道正在运营的标准化、细致化方面进行完善。

知了知道可以说是江志勇积累了10余年地产和教育综合体等方面的积淀,在他看来,知了知道领先做了半步,主要是探索出了可行的商业模式,有可以和其他机构联营的能力,还有一个线上运营体系。

“城市,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,它容纳一切生活的轨迹。”这是《城市的胜利》书里面写的一句话。而江志勇所构建的知识“村庄”则是城市的一个缩影,这里面蕴藏着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——“教育即生活”。

对于目前的状态,江志勇自我评价是“目前刚刚起步,验证了这个方向可行。”


特别声明:
本网内容均为互联网转载,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。
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合作&删除联系:755277197#qq.com(把#改为@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