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情感剧一直是常拍常新、颇受欢迎的剧集类型。

如何定义都市情感剧?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认为:“都市情感剧属于家庭伦理剧的一个分支,由于只限于表现夫妻之间的婚变,探讨的是女性婚后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定位取向,探讨夫妻情感变化的原因,因而自成类别。”这一看法凸显了都市情感剧两个特色:它是家庭伦理剧的分支,它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关系中的变化。

导演刘新认为:“都市情感剧主要描绘当下青年男女恋爱、婚姻的曲折经历,以及面对现实问题时内心的煎熬与考验,再现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观念。”此观点强调了都市情感剧的都市背景,其对“情感”范畴的定义更为广泛,除了婚姻关系外,也涵盖都市青年的情感变化。当然,都市情感剧对现实的强烈关切,也让它与一般的言情偶像剧区别开来。

综合言之,都市情感剧以都市为背景,注重表现都市人的爱情态度、婚姻中的两性关系,探讨转型时期中国人的情感态度、体验与变化;都市情感剧具备强烈的现实感,是展示时代精神、价值取向的一扇窗口。

近年来,都市情感剧成为荧屏的一个热点。这一段时间,就有多部高热度或高收视率的都市情感剧亮相。比如,2021年岁末的《不惑之旅》《小敏家》《爱很美味》,2022年的《完美伴侣》《婚姻的两种猜想》《我们的婚姻》《相逢时节》……近期的都市情感剧紧跟时代变化,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,呼唤优良家庭价值的回归。与此同时,都市情感剧的过度“精英化”、痴迷戏剧冲突而流于狗血等弊端,也值得省思。

奏响“变奏曲”
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,都市日益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空间,都市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。从“乡土社会”迈入“都市文明”的过程中,国人传统的情感理念与新兴的价值体系必然产生摩擦与碰撞,爆发了新的冲击、新的困惑、新的矛盾。这为都市情感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。

作为都市人情感发展与变化的一面镜子,都市情感剧应时而变,不断奏响新的变奏曲。这是现实主义的内在要求。就像知名编剧赵冬苓所说,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,揭示历史发展规律、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。这就决定了作为现实题材的都市情感剧,要扎根现实、观照现实、介入现实、呼应现实,从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新的“典型环境”与“典型人物”,真切地反映现实规律、回应时代需求。

因此,近期的都市情感剧有了三个鲜明变化。其一,传统婚姻的家庭分工模式正遭遇挑战。《完美伴侣》和《我们的婚姻》都聚焦家庭分工这一议题,颠覆了传统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分工模式,传递了“全职妈妈也是值得尊重的工作”“全职妈妈可以在职场中重新证明自我”“全职爸爸不是吃软饭”等观念。

其二,婚姻的组成形式复杂化了,但对其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家庭的价值得到凸显。譬如《不惑之旅》《小敏家》里,中年人的爱情“第二春”不必只有鸡飞狗跳,也可以有更多的温馨浪漫。中年人的家庭重组可能需要跨越更多的障碍,比如《相逢时节》夹杂了商战、复仇等元素,但落脚点是“落花时节又逢君”的柳暗花明。

其三,年轻人的婚姻观与恋爱观,更为自由也更为自我。《爱很美味》中爱情犹如美食,三个女性对爱情的态度是品尝、体验与享受的姿态。《婚姻的两种猜想》中,快节奏时代的爱情也可能“快捷化”,两个年轻人竟然是依靠大数据闪婚,也必然出现各种新的问题。

点亮“指引灯”

一般来说,传统的家庭伦理剧更多是以乡土社会为背景。乡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“差序格局”,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,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、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。在一个“熟人社会”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免不了剪不断、理还乱。

城市与之相反,人与人之间有明显的界线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一种契约关系。作为家庭伦理剧的分支,都市情感剧固然也以家庭为主要场域、着重呈现伦理关系的变化,但一定程度上,都市里“陌生人社会”所构建的人际关系、所传达的伦理观念,对传统形成了一种“背离”。

以前,部分都市情感剧对家庭关系与情感的刻画,常陷于“负向”的价值取向之中。例如,热衷于表现家庭关系中的负面因素,家人关系充满算计与背叛;将父母塑造成“极品”父母,渲染“父母皆祸害”的消极倾向;在婚姻关系中凸显“小三”“出轨”等元素;在爱情书写上强化物质、房价等对爱情的碾压……这些都市情感剧固然前所未有地凸显出个人的意志与选择,却也将传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温情弃之不顾。如同斐迪南·滕尼斯在《共同体与社会》一书中所担忧的,传统的休戚与共、同甘共苦的乡村共同体被粉碎,“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”,因疏离而孤独。

不必讳言,之前的一些都市情感剧走向了新的误区,多了自私、冲动、感官享受、物质追求,少了责任、付出、道德守望与精神追求。“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,而是一种带领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,努力去挖掘混乱人生的真谛。”文艺作品的一个核心价值,就是思想上的引领、价值观上的指导。近期的都市情感剧出现的一个可喜变化是,它们拥抱新观念新价值的同时,也正视传统家庭伦理遭遇的冲击,最终走出迷途,重新守护家庭的价值、守护优秀的伦理观念。

所以,《小敏家》《相逢时节》中,家庭关系错综复杂,各种矛盾关系难解难分,但主人公们相信“家和万事兴”“家人是用来爱的,而不是用来伤害的”,他们以爱和包容化解矛盾。《爱很美味》《婚姻的两种猜想》等体现年轻人恋爱婚姻观的剧集中,主人公追求个人主义,也始终相信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美好爱情、相信婚姻的价值,他们敢于付出并得到对方爱的回应。《完美伴侣》《我们的婚姻》里,女性的崛起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,要摒弃“男尊女卑”的糟粕,也依然肯定伴侣的协作、携手建设更好的家庭。

优秀都市情感剧对爱情关系、婚姻关系、家庭关系的想象与构建,支撑起变化时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,起到“指引灯”的作用,鼓励更多的包容、理解与协作,有利于年轻人创造更为和谐的情感关系与婚姻关系,避免年轻人陷入价值迷失和道德立场的虚无。

警惕“狗血化”

都市情感剧自然会展示一个物质繁荣、经济发达的城市空间。在开篇所提及的都市剧中,几乎都是以北京、上海作为故事背景,高楼大厦、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具备一定的奇观效应,可以吸引广大生活在中小城市与农村的观众。而作为国际大都市,北京、上海也为无数职场精英提供了挥洒智慧的舞台。所以,都市情感剧中的主人公往往从事精英行业,比如《完美伴侣》的女主人公是顶尖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律师,《我们的婚姻》中的主人公是投行精英,《不惑之旅》《相逢时节》的男主角都是公司老总……

呈现都市中最繁华的那一面、关注都市中最精英的那一群人,并无不可。然而,如果都市情感剧过于“精英化”,主人公一个个住豪宅、开豪车、开口闭口几千万的生意,也会带来新的局限——疏于对普通人生活的观照,不够接地气,会让观众觉得“只可远观、难以共鸣”。

除了过度“精英化”外,另一需要警惕的问题是“狗血化”——痴迷于对各种热门话题的迎合。都市情感剧可以关注话题——毕竟话题本身是现实的一种浓缩,只不过,应该警惕话题先行,更要避免为迎合话题生硬地制造矛盾冲突,甚至为此牺牲了剧情逻辑与人物逻辑,让情节走向狗血,让人物走向极端,让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。而当前的都市话题剧普遍陷入这一窠臼。《小敏家》中,小敏遭遇“极品”前夫,小敏的妹妹遭遇“变态”伴侣;《相逢时节》中,围绕在男主角身旁的是“极品”姐姐、“极品”前妻;《完美伴侣》《我们的婚姻》均局限于“家庭分工”这个话题本身的演绎,无论人物、剧情都只是为这个话题服务,剧情也由此显得雷同,艺术魅力过于单一。

可以说,近些年来的都市情感剧缺乏平淡隽永的艺术魅力。虽然热热闹闹,却也有些浮躁;虽然热度很高、大剧不断,却也显得模式化、套路化。回想起21世纪初的一些都市情感剧,诸如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《空镜子》,更多地注目都市平民的生活,静水流深、温暖醇美,有对生活的真观察、真感悟、真思考,其传递给观众的价值指引“欲辨已忘言”。这是当前的都市情感剧还应努力的方向:让观众不仅仅是进入一个都市空间,更是进入一个沉浸其中、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。曾于里


特别声明:
本网内容均为互联网转载,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。
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合作&删除联系:755277197#qq.com(把#改为@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