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0日,麦当劳中国首家光储一体“零碳餐厅”在广州开业。

据介绍,这家餐厅采用“光伏发电+电储能”绿色能源利用模式,是目前国内首家光储一体“零碳餐厅”,“光储一体模式”具有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潜力,有望为中国餐饮业绿色减碳树立新标杆。

麦当劳中国首家光储一体“零碳餐厅”广州云山天地餐厅外立面。(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/摄)

要开10000家餐厅

“今年是麦当劳中国进入‘金拱门时代’的第7年。目前我们已在全国开设了约6000家餐厅,仅去年一年新开餐厅数量就超过1000家。我们今年还将新开1000家餐厅,到2028年实现10000家餐厅的目标,为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带来美味与美好。”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,“‘绿色增长引擎’是我们高速发展的内驱力。我们每开一家新餐厅,都希望新餐厅是LEED(国际权威绿色建筑认证)绿色餐厅,并持续以零碳餐厅引领绿色餐厅的创新突破。”

据了解,这家云山天地餐厅是麦当劳中国“点面结合”推动绿色餐厅建设的里程碑。餐厅按照LEED“零碳排放”标准设计建造,从餐厅选址与设计、建材与施工到能源管理,全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,推动节能减排。

记者在现场看到,餐厅屋顶光伏设备将实现年发电量约5.5万度,满足餐厅全部照明用电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餐厅通过储能设备实现了绿色能源全天候高效供能,提高能源使用效率。

据麦当劳中国首席影响官顾磊介绍,麦当劳中国通过“数字化+智能化”,推进云山天地餐厅的节能减耗。餐厅的“减碳智慧屏”可以直观展示餐厅能耗、绿电用量、减碳效果等信息,增加零碳进程的可视度、透明度,提升消费者的减碳参与感。80%的餐厅用能设备获得能源之星认证,整体降低用电能耗需求。AI辅助的“智能能耗管家”通过物联网连接七大系统用能设备,管理团队在手机移动端通过实时数据看板进行追踪和管理,借助智能开关机、能耗异常管理和用能分析等功能,发掘餐厅能耗优化的机会点。

从消费者角度而言,顾客可以在这家餐厅体验到从“绿色回收”的环保充电单车、麦麦绿色餐盘、“绿色包装”的100%获得FSC可持续森林认证原纸、免吸管饮料杯、可降解塑料袋,到“绿色供应链”100%获得可持续采购认证的咖啡豆和鳕鱼肉。

绿色餐厅每年减碳8万吨

不只是这家“零碳餐厅”,中国商报记者从麦当劳中国了解到,截至目前,麦当劳中国已建成超2700家绿色餐厅,其中超过50%位于二、三线城市,100%获得LEED绿色建筑权威认证,平均每年减少碳排放超过8万吨,相当于每年种植约800万棵树。

2018年,麦当劳中国引入绿色建筑国际权威认证LEED标准,为绿色餐厅设计、施工、运营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的全面框架。2018年9月,麦当劳中国首家LEED认证绿色餐厅落地雄安新区。2022年9月,北京首钢园得来速餐厅开业,成为全球首家同时获得LEED“零碳排放+零能耗”双认证的“零碳餐厅”,此次的广州云山天地餐厅是麦当劳中国“零碳餐厅”队伍中的最新一员。

为将更多的节能减碳经验复制推广,麦当劳中国在全国餐厅部署了“智能能耗管家”以实现节能减耗,2023年全年贡献约700万度节电量,按三口之家一年用电量测算,可供近6000户家庭使用一年。

坚定加码中国市场

近几年,国内餐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。2024年是麦当劳中国加速实现10000家餐厅愿景的第一年,对于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,麦当劳中国也表示了坚定看好的信心与决心。

“国内市场对麦当劳来讲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,虽然说过去几年我们发展得很快,大家随处可见麦当劳黄金拱门的Logo,但从整个市场的体量、城市化进展的规划来看,我们觉得相比其他海外市场,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,现在远不是我们饱和的时候。”麦当劳中国首席发展官梁海静告诉记者。

梁海静表示,从开店选址来讲,麦当劳中国有一个非常数字化、智能化的选址平台,选址的颗粒度已精确到了具体商圈。对国内市场,他们有非常深入的数字化洞察,根据数据支撑来确定新餐厅的布局与选址。有一点非常肯定,麦当劳中国未来的新餐厅至少有95%会是LEED认证的餐厅,也就是说到2028年底,当他们拥有10000家餐厅时,至少70%的餐厅是绿色餐厅,这是他们对中国业务发展的承诺。

顾磊强调,去年11月,麦当劳全球宣布增持麦当劳中国的股份,这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,麦当劳全球希望能够抓住机遇,未来在中国有更好发展。麦当劳去年在全球开设1900家餐厅,其中有1000家在中国,可见中国市场在麦当劳全球业务中拥有很高的地位。他们也希望将中国市场积攒的新质生产力、数字化选址能力、经营管理能力等优秀经验输出到麦当劳全球,从而让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获益。


特别声明:
本网内容均为互联网转载,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。
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合作&删除联系:755277197#qq.com(把#改为@)。